凯发k8官方 copyright © 2017 广州市司法局 网站标识码:4401000042
市司法局局长廖荣辉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创建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2020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广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荣辉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专访,针对“创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和改革举措进行了一系列解读,《南方都市报》在“基层治理观察室”专栏对此进行两个专版报道。
2019年以来,广州创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被列为广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
广州市司法局随即提出了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化、平台集约化、业务标准化、服务智能化的“四大工作目标”,通过“十大创新项目”“百条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2897个,在全国率先建立5g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广州公法链”、推出“手机秒办公证”“广州法视通”。
今年初,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提出了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的目标。去年广州市司法局成立了全国首家涉外律师学院和首家律师营商环境研究机构,打造出广州律师大厦、珠江新城、南沙自贸区三个法律服务集聚区,实现了差异化和科学化发展。今年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起草《广州市营商环境条例》,立足职能充分提供法治保障,着力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以夯实营商环境制度基础。
每年的法治广东建设考评是一年一度的法治建设大考,将对全省各市过去一年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进行全面评估,广州在2018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普法工作考评中均名列全省第一。
免费法律服务 助力复工复产
今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至,为有效防控疫情,广州多个行业按下“暂停键”,大面积停市、停业令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疫情发生后,广州市迅速出台“中小微企业十五条政策”,明确提出相关部门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包括“免费法律服务”等在内的支持举措,助力复工复产,共渡难关。
廖荣辉介绍,为此,广州市司法局及时指导和协调全市律所、公证处、法律援助处、司法所、调解组织、司法鉴定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今年2月4日,在广州市司法局指导下,来自各法律专业领域的305名律师迅速集结,成立“疫情防控律师服务团”,对生产经营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食品、医疗、建筑用品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对遭遇合同履行纠纷、劳资纠纷等问题的企业开展专项法律服务。同时撰写发布逾500篇法律问答和专栏文章,帮助中小微企业依法“自我诊断”,指引调解组织妥善解决纠纷。
广州律师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同时,广州市司法局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发挥调解前置、快调快解优势,启动疫情专项调解行动,制定专业市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方案,推广线上“无接触”调解方式,引导中小微企业首选调解方式止纷息争,助力城市复工复产重启“快进键”。
对于采取诉讼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中小微企业,广州市法律援助处在全国率先扩大法援覆盖面,创新增设“对因疫情影响导致生活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主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保障劳动者和中小微企业的权益。
在公证和司法鉴定服务方面,全市公证机构开展服务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增设公证服务咨询专线,对需要办理因疫情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公证的中小微企业和劳动者,以及为被涉嫌侵权产品办理证据保全公证的中小微企业,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对涉疫情的司法鉴定,加快程序,缩短时间。
此外,广州市司法局主动深入企业摸排矛盾纠纷,推出“企业健康指示码”,供企业网上自助“法治体检”,同时联合市工信局组织1000名律师,于今年6月前走进全市100家产业园区,为10000家园区中小企业免费开展一次法治体检,并在各区成立村(社区)法律顾问暖企服务团。
今年6月前,广州不少于1000名专业律师走进全市100家产业园区,为10000家园区中小企业开展一次免费的法治体检。
公共法律服务 24小时“不打烊”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廖荣辉介绍,去年,创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被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8月,广州市司法局出台相关实施方案,通过“十大创新项目”“百条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广州已建成2897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市、区、镇(街)、村(居)城乡四级全覆盖。
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民在办理相关事宜。
“公共法律服务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目前广州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同步进行,线上线下24小时提供法律服务。”廖荣辉表示,如今,走进广州任何一家公法服务实体平台,都可现场办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事项;拿起手机打开“广州微司法行政”微信小程序,还可随时随地线上预约申办多种公法服务、查阅进度。
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民在阅读宣传资料。
“智慧司法”下沉资源 逐步实现均等普惠
司法行政信息化、智能化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便捷高效的有力抓手。
自2017年起,广州市司法局开展“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去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全国率先建立5g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出“手机秒办公证”、“广州公法链”等公法服务线上产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10秒即时出具证照类电子公证书,“零跑腿”公证事项增加到43项;快速签发电子司法鉴定意见书,极大节约了办案人力,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
廖荣辉介绍,覆盖全市的“广州法视通”系统也已建成测试,将较好实现市、区两级律师咨询、商事仲裁、公证业务、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视频方式下沉到全市各区、镇(街)和村(社区),解决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不充分问题,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
疫情之下,“智慧司法”建设成效发挥重要作用。疫情初期广州市司法局及时出台防护指引、转变服务方式,保障线下实体平台人员安全,保证线上各类法律服务不断。
今年2月8日,“广州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推出“疫情应急法律服务平台”,1200多名律师和公证员24小时线上守候,免费为市民、企业解答法律、公证问题;“不打烊”的线上公法服务,方便群众足不出户申办公证、调解和法律援助等多种业务。
广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有自助终端设备。
推进营商环境建设 “奇葩证明”正在成为过去时
去年10月23日,世界银行公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总体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北京和上海作为两个样本城市,推行的若干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月,广州制定印发《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
“世界银行的显著特征是重视规则,规则内容包括法律、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因此法治保障至关重要。”廖荣辉介绍,广州市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科学高效立法、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监管、做好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着力推动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构建系统规范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去年,围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投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广州市司法局牵头完成了涉及《政府投资条例》、《外商投资法》、工程招投标领域和涉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专项政府规章清理工作;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涉及户籍管理、产权登记、人才入户、劳动就业、项目审批、资质确认等多个方面的证明事项集中清理。
据统计,2019年广州全面清理了85件地方性法规、117件政府规章、1300余件规范性文件,集中修正地方性法规32件、政府规章54件;推动市政府一次性公布取消证明事项351项,并对涉企涉民办事证明文件“其他材料”“有关材料”等兜底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彻底铲除证明事项滋生的温床。
“在广州,‘奇葩证明’正在成为过去时。”廖荣辉表示,长期以来,“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自己还活着”这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群众办事体验。这轮证明事项清理工作数量多、力度大、范围广,成效显著,切实解决了群众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存在多年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为确保证明事项清理落到实处,去年广州市司法局牵头修订《广州市政务信息共享管理规定》,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打造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同时制定出台《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一方面通过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和使用,保障公共信用信息安全,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将监管对象履行信用承诺的情况作为公共信用信息的重要内容,降低取消证明事项后可能带来的潜在行政管理风险,确保告知承诺、减证便民等改革措施形成闭环管理。
为进一步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广州市司法局积极创新,设立广州市行政复议调解中心,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多元化解行政纠纷中的主渠道作用。
优化营商环境 起草地方性法规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多个部门。
为此,今年3月,广州汇集市人大、政协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部分高校法学院以及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正式成立“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联合体”,以期整合广州地区法治资源,解决法治保障相关问题,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今年3月,广州市司法局组织召开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联合体专家论证会。
作为“法治联合体”中的重要一员,今年,针对营商环境地方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广州市司法局启动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起草工作。
“这份条例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和立法难度”,廖荣辉解释,营商环境涉及面广泛,市司法局通过研究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瞄准广州营商环境短板精准发力,指导市律协组建咨询专家库、专业律师库、法律英语审核组“两库一组”,成立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12个指标的研究组,与各指标牵头单位搭建起世行评估指标体系沟通平台,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和智力支撑,力争在市场促进、公共服务、金融信贷、产权保护、信用监管、执法规范等方面建立优质制度。
“营商环境改革,主要看重市场主体的感受。”廖荣辉介绍,广州市司法局曾多次召开法治联合体专家论证会和企业、行业协会座谈会,扎实深入立法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目前《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让企业市场了解好的规则制度,宣传非常重要。”廖荣辉介绍,广州市司法局积极开展法律问答普法宣传,按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规则,围绕纠纷调解、股东治理等问题,广泛推介宣传政策法规、改革举措,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法治化营商环境。
此外,广州市司法局负责牵头做好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相关工作。
去年,组建4个百名专家律师“暖企行动”法律服务团,为55131家民营企业“法律体检”,为2000家企业提供法律培训。
今年5月,联合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广州市交通运输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明确78项交通运输市场领域依法可以免处罚或者免强制的轻微违法行为;联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印发《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清单》,明确了15项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文化、旅游市场轻微违法行为,接下来还将陆续编制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城管、住建、发改等多领域免处罚强制清单。
广州律师人数排全国第三 打造湾区法律服务集聚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广州如何抓住战略机遇和挑战,建设大湾区法律服务高地,焕发千年商都新活力,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广州市司法局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争议解决机制,努力打造多个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集聚区。
廖荣辉介绍,目前广州已形成“一个阵地”(涉外律师学院)、“两个平台”(法律服务交易会、广州市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六大支柱”(海归律师联谊中心,涉外、“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及自贸区、海事海商、公平贸易专业委)的涉外法律服务格局,建立了648人“涉外律师库”和22人“涉外调解律师专家库”,为护航民营企业走出去,为民企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赴境外投资贸易等提供法律保障,广州律师“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方面,去年广州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知识产权公证处,组成专业团队进驻中新广州知识城;设立全省首家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市场主体提供快速、高效、便民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服务。
同时推动市区两级法院包括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广州海事法院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近期还在筹办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不断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以提高涉外商事和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效率。
“东塔”已成为广州法律服务业的“第一高楼”。
最新数据显示,广州目前拥有律师人数已突破1.6万人,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
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央商务区、高530米的周大福金融中心,俗称“东塔”,如今已成为广州法律服务业的“第一高楼”。楼内大型律所云集,共有超2000名执业律师进驻。
而放眼“东塔”所在的整个天河区,律所和律师数量分别占到了广州全市律所总数的36%、律师总人数的50%,在广州各区中均位列第一。
广州律师大厦
类似这样的法律服务业高度集聚区还分布在广州白云、南沙。
在今年广州初步建成的三个法律服务集聚区中,天河法律服务集聚区定位高端和非诉法律服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品牌集聚区,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白云法律服务集聚区定位传统和诉讼法律服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法律服务标杆区,走多元化、大众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定位国际和涉外法律服务,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平台示范区,走平台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廖荣辉透露,未来广州将准确清晰定位各大法律服务集聚区服务功能和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和科学化发展,形成以天河为中心、从北向南延伸的法律服务集聚带。
来源 | 南方都市报
南都记者 张林菲 吴笋林
通讯员 周军 曹林琳